冯晓玲:“当医生就是要奉献的”
冯晓玲近照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2891个集体和个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主任冯晓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冯晓玲1992年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近30年来她始终工作在临床、教学一线。“当医生就是要奉献的”,这句话冯晓玲的学生和科室同事们不知听过了多少遍。每当他们因为辛苦或不被患者理解而抱怨时,冯晓玲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大家坚定从医的决心,并且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于“奉献”的理解。
每次出诊时,11点30分午休、17点下班的工作时间,冯晓玲很少能准时下班休息。特别是每当看到门口年长的患者或者从外地赶来的患者眼巴巴地等着看病时,她都会跟学生说:“把这个患者看完吧,我晚吃一会儿饭不要紧。”“老师的电话从不关机,不管几点哪怕是后半夜打电话,只要是值班医生或患者有什么紧急情况想找她,电话拔通后她都会立刻接起来,并且思路清晰地指导我们该怎么做。”妇科二科住院医师王炜这样说。冯晓玲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和认真负责,以及“时刻在线”的常态为年轻医生们树立了标杆。
每周三是妇科二科大查房的日子,冯晓玲会走到每一张病床前拉起患者的手,温柔地同她们交流。患者们都很盼望冯主任查房,都说她“不仅医术好,病情讲解简洁清晰又有耐心,就像亲人一样可亲、可信,看到她就会觉得特别安心”。一次,一位60多岁的患者突发子宫大出血,需要紧急手术。在送患者前往手术室的过程中,冯晓玲一直紧紧握着患者的手,柔声安慰,稳定患者情绪。手术最终成功完成,康复后这位大娘专门送来感谢信,信中写道:“冯医生紧握的手中传递的温暖和力量,让我永生难忘。”而冯晓玲回忆说,当时没想太多,看到这位年长患者,就像看到母亲一样,自然而然地握住了患者的手。
冯晓玲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不要忘记初心,要记得为什么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本分。在妇科门诊,经常会遇到“报喜”的患者。一些不孕症或是复发性流产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成功孕育小生命,常常会抱着孩子专程来看望冯晓玲。这一幕让很多刚走上医学道路的年轻医生和学生大受鼓舞,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妇科二科主任医师匡洪影一直保存着几份手术记录的底稿,那是她刚做临床工作时写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都是冯晓玲做的修改。年轻医生因为缺乏经验,手术记录往往写得不得要领,冯晓玲会耐心地逐字逐句帮其修改。“这让我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深了对手术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一直珍藏着这些记录,提醒自己也要努力成为像冯老师这样的好医生”,匡洪影说。
作为中医妇科学教研室主任,冯晓玲十分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时常组织集体备课,然后进行试讲,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她会悉心指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多年来,冯晓玲为学校历届本科学生讲授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课程,并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带教研究生时,她有一个坚持多年雷打不动的“固定节目”——每周三晚上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妇科领域最新的英文文献。每次,由一名学生做翻译并准备相关资料,然后冯晓玲为大家进行专业讲解,在对前沿信息进行学习吸收的过程中,也寻找对学校相关临床研究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英文水平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学生们说,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当慢慢尝到甜头时,便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冯晓玲认为,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是重中之重。
在学业上,她是让学生们感到“害怕”的严师,但在生活中,冯老师却是她们的“妈妈”和“女神”。每个学生都跟老师回家吃过饭,冯晓玲还经常自己在家做好饭菜带去给学生吃。担心自己的学生只顾学业耽误了人生大事,她还会张罗着为学生们介绍对象。这个时候,她把学生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几年前,一名研究生觉得学医枯燥辛苦,向冯晓玲提出想放弃学业跟随家人去经商。冯晓玲反复帮她分析人生的得失与规划,苦口婆心地劝导她。冯晓玲说:“知识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要忘记自己最初选择医学这个专业时的理想,只要坚持,付出和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在她的鼓励下,这名学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妇科医生。她说,现在的工作让自己觉得充实和幸福,终于懂得了老师当初告诉她坚守学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科研方面,冯晓玲承担主持科研课题1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14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主持3项);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4部为国家规划教材(主编1部,副主编3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CSCD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医者情系苍生,德艺传承天下。冯晓玲用一颗仁心,悬壶济世,守护生命尊严;用一颗爱心,春风化雨,培育医学栋梁。耕耘杏林春暖,浇灌桃李飘香。(本报记者:张锐杨子芸郑文韬谷玥儒)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5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