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二科荣获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授予的“2017~2018年度黑龙江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面对这份殊荣,儿科二科主任王海感慨地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建功立业的舞台空间广阔,未来我们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打造学习型团队
某周三下班后,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幅场景:儿科二科出诊医生快步从门诊走回病房;住院医生妥善安顿好自己管理的小患者;白班护士与夜班同事交代好护理工作;科室学生揣着书本急忙从教室赶回科里。此时,王海主任坐在教室里等候全员到齐,便开启每两周一次的全科业务学习。据了解,科室开展的惊厥患儿急救演练已经进行到第三轮。在此前两轮中,演练过程模拟临床情景展开。由医生扮演惊厥患儿家长和接诊医生,护士担负护理工作。为了让演练更贴近真实情景,“患儿家长”极为焦虑地询问每一个抢救环节,再现惊厥患儿及家长从就诊、接受抢救,到医护沟通的全过程。演练后,王海主任针对惊厥时患儿的体位协助、给氧指征、体征观察、抢救时医患沟通等多方面问题做出讲解。经过前两轮学习演练,王海主任要求本轮的重点任务是全员上手,逐一过关。儿科二科现有医护人员19人,35周岁以下的青年占比超过了五分之四。在这样一个年轻的科室,青年人的成长历程决定了科室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科二科注重内涵建设,将科室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营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科室氛围。
年轻的“资深”医生
博士毕业即将满一年的年轻医生曲婉莹,如今完成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过渡。谈及最初的感受,小曲说:“上学时候更多的是做科研,临床工作经历少。刚进入临床工作时总感觉存在很多不足,做的不周全。对管理的小患者,我每天要跑去看上好几遍,晚上做梦时都在改医嘱。”在身边同事的热心帮助之下,小曲很快适应了目前的角色,她说:“很荣幸能在毕业时就融入到这样一个阳光向上、团结一致的集体。科室年轻人的这股冲劲和奉献精神,让我们聚在一起时交流顺畅,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帮助下感觉自己进步了许多。”
小曲眼中的大姐姐,主治医师陈雁雁,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当她来到儿科二科时,王海主任给予了年轻医生更大的自主权,让她们敢于去闯,主动研究某种疾病,自主决定治疗方案,决定如何遣方用药,这样在治疗上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这种锻炼经历也让陈雁雁得到了快速成长,诊疗水平迅速提高。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的经历真正让我体会到自己是一名医生了。”如今早已独立出诊的陈雁雁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尴尬时刻,有的首诊患儿家长走进诊室时会不约而同地问她一句话:“大夫在哪呢。”虽然年轻的相貌没有得到认可,但接触过她的患儿家长都对这位年轻医生倍感信任。据陈雁雁介绍,几年前曾经收治过一位8个月大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刚开始治疗时,患儿家长对她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每次查房时冷漠的表情让陈雁雁倍感失落和担忧。然而经过7天中药、西药联合治疗,孩子咳嗽的症状明显减轻并最终痊愈,出院时家长专门给陈雁雁送来一面锦旗。从此,这位患儿家长便成为了陈雁雁的“铁杆粉丝”,孩子身体上的大事小情都要听从陈医生的意见。
青春的支点是奋斗
儿科护理相对于其他科室需要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护士长祝海波常常叮嘱科里的11名护士不仅要多关怀和照顾小患者,还要多以患者家长的视角看问题。祝护士长说,儿童是非常单纯的,看到要打针自然会哭闹。这时护士如果能用温柔的语气说:“你好啊,阿姨又来看你了”,而不是“几号床准备打针了”,就会让孩子减少恐惧心理。当住院小患者在埋好留置针后,每次连接输液管之前都要进行冲管。刚入院的小患者,只要看到护士进屋就开始紧张。如何不耽误操作还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小护士们有自己的妙招。“阿姨来给你的小宠物喂水啦”;“回去要好好保护它不要让它受伤啊。”在每次冲管和包扎时,小护士们亲切温柔的话语都会让孩子放下了戒备。祝护士长说,“给孩子留下一个温馨的回忆,同样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青年文明号”洋溢青春的力量,焕发青春的光芒。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年轻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二科在成长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不忘初心,用精湛的医术和温馨的服务呵护祖国的未来,书写青春无悔的颂歌。
来源:2019年6月14日 《黑龙江日报》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