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龙江小儿王” ——记“白求恩式好医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有鹏
2018-09-17 08:51  

 

王有鹏(左)在出门诊。       

他常说,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缘叫“中医”,有一种剪不断的纽带叫“孩子”。从医30年,从初到儿科的束手无措,到如今被患儿家长称作“龙江小儿王”,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回首过往,他庆幸自己从未放弃学习中医药的初心,也感谢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给予他始终前进的动力和巨大的精神支撑。8月31日,站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领奖台上,他被授予由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联合颁发的“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全国只有81名医师获此殊荣。“白求恩式好医生——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做人民放心的健康卫士,他做到了。他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纪委书记、黑龙江省知名中医儿科专家——王有鹏。        

目睹神奇疗效 少立从医誓言

1964年王有鹏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那时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村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很少,常年缺医少药也没有卫生常识,基本处于“小病靠熬、大病等死”的状态,有因为肺炎而夭折的孩子,也有因阑尾炎而丧命的壮年男子。那时的王有鹏还不知道医学的博大精深,只是天真地幻想着有一天能凭自己的能力让村民远离疾病。        

1983年,他以高出录取分数70分的成绩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入学后,面对阴阳五行这样听起来像“天书”一样的知识,他也一度懊恼、困惑,甚至后悔过。可是一件突发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那年王有鹏的祖父因患脑血栓卧床不起,他的老师到家中为祖父看病。老师用中药和针灸让祖父重新站了起来,中医药的神奇魔力让他感到震撼,也坚定了他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信心。        

从那时开始,王有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所学的专业里,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围着授课老师不停地提问题,没有课的时候就捧着中医经典反复阅读,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就反复读。就这样,他的成绩开始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每年都会得到年级的一等奖学金。在大学时期,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珍惜每一次医学实践的机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寒暑假里,他热心地为邻里亲朋诊脉看病,成了他们心中小有名气的“小郎中”。1988年,王有鹏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留校工作。        

致力中医儿科 自勉精勤不倦

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王有鹏用30年的从医生涯践行着这句话。参加工作后,他被分配到医院的儿科工作。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在儿科里工作,一没有儿科工作经历,二没有与患儿沟通的经验,每天面对哭闹不停的患儿,他常常手足无措。上班不到一个月,他就开始参加门诊急诊的工作,每天面对不同的病例和挑战。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迅速成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虚心向资深医生求教,遇到复杂病例,留心观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一定要弄个明白。工作半年后,王有鹏就基本可以独立承担住院医师的各项工作,也成为了儿科的年轻骨干。        

“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钻一行,工作没有终点,反而每天都是你新的起点,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冲破难关取得成功。”王有鹏如是说。从医30年了,《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名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书都开始翘页泛黄,可他还是百读不厌。对于王有鹏来说,除了睡觉就没有闲暇的时间,不用出诊或是不用参与医院管理的时间,他就是学习,看文献、查资料、写论文、搞研究,悉心向老专家们求教。在外参加学术会议,他从不四处观光游览,而是找前辈、找同行们请教问题、切磋经验。也正是这样的努力,让他有幸认识了被誉为“东方小儿王”的刘弼臣教授、“蜀中小儿王”的王静安教授、“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和他们成为了“忘年交”。这些“国宝级”的泰斗,也正是看中了王有鹏不张扬、虚心上进、锲而不舍、热爱中医药事业的精神。多年来,这些老专家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论文、著作、经验总结邮寄给王有鹏,希望他可以有更高的造诣。        

从医30年,他勤求古训,刻苦钻研中医药知识。他根据北方儿童在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主张天人相应、按四时季节变化用药,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注重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结合、辨病辨证辩体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寒地儿科”这一学术思想,并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32次学术大会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得到参会专家的一致认同,对龙江中医儿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1998年王有鹏刚刚开始出专家门诊的时候,最尴尬的是一周就看了2位患者。如今,他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都要看百余名的患儿。他在中医药治疗小儿心肌炎、哮喘、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过敏性疾病、小儿脑瘫等常见病、疑难杂病方面独具特色,被患儿家长誉为黑龙江最好的儿科专家,更以“龙江小儿王”来称呼他。        

多年来他相继获得 “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郭春园式好医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龙江名医”“黑龙江省中青年名中医”“黑龙江省卫生计生专业技术高层次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名气大了,水平高了,可是他常常告诫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甘做授业良师 创新学术发展

王有鹏重视人才培养,作为黑龙江省首位中医儿科博士生导师,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尽心传授,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80余人,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骨干10余名,主编及参编国家级教材、著作数余部,发表SCI一篇,并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有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他的学生。1998年的抗洪战场上,王有鹏作为青年医疗队队长,带领队员坚守在防洪大堤上,与解放军战士并肩作战;2009年6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爆发小儿手足口病疫情,王有鹏受省卫生部门委托,第一时间奔赴疫区指导防疫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在国内首提小儿手足口病“两证八型”的辨证分型方法,并采用中医药手段治疗手足口轻取得了显著疗效,使中医药在黑龙江省首次介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对抗SARS、“甲流”的艰险时刻,他积极开展相关防控宣传和讲座,并带头加入发热门诊工作,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喜欢送给自己的学生3句话:一是将中医药事业视为一种热爱去追求;二是将“大医精诚”作为一种情怀去实现;三是将钻研中医作为一种砺练去体验。他用言传身教指导着学生,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学习中医是个苦差事,必须要付得起时间,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性。        

作为省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他注重科研创新,多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中医药中青年科技攻关项目1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新药研究基金项目2项、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计划任务2项;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一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他组方研究“抗支糖浆”作为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的院内制剂,填补了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疾病的国内空白,成为极具开发前景的北药研究项目。        

病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这就王有鹏始终不忘的从医初心。一入儿科,如今已有三十载,每天变化的是不同患儿的哭声和病痛,是辨证施治的不同医案和病例,不变的是他三十载如一日的对学术的科学严谨,对中医经典的刻苦钻研和对患者的热忱服务。当看到康复后的孩子们的笑脸,他觉得这是世间最美的画面,也是他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珍宝。(刘效姬 常滨毓 杨志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8年9月14日 六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