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师生传承39载——四代接力守护烈士遗首
2025-09-05 14:1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师生传承39载——四代接力守护烈士遗首


鲜花环绕,翠柏掩映。在黑龙江哈尔滨烈士陵园,有一座特殊的陵墓,这里安放着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将军的遗首。

多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与哈尔滨烈士陵园携手共建,合力守护这颗“不屈的头颅”。至今,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守护专业团队已传承39载,延续四代。

“卅载精勤专诚鞠护英雄貌,四代承继谨重钦惟爱国心”,这是在2021年7月6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哈尔滨烈士陵园赠送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面锦旗上的内容,道出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员师生39年来的坚守与传承。

39载守护烈士英魂长存

39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历经教授徐日晔、李亚东、姜国华,副教授刘洋四代“带头人”接续传承,共同守护遗首保存完好。

“汪雅臣将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断粮时,以野菜、树皮充饥,坚持抗战。1941年1月29日,将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30岁,残忍的敌人为了震慑反抗力量将他的遗体‘示众’,并砍下将军的头颅,直到抗战胜利后,将军的遗首被找到,后被安放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刘洋讲述了汪雅臣将军的英勇事迹。

39年前,徐日晔和同事得知陈翰章和汪雅臣两位烈士的遗首因长年存放面临种种医学难题,便自费购买原料、器械,精心配制保存液,根据气温变化为遗首更换药水。随后,李亚东翻阅了大量专业文献,并曾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进行遗体保存的调研、学习,反复调配保存药液的比例,进行了上百次医学实验,掌握了冬季遗首不被冻伤的技术。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已经参与烈士遗首保护工作17年的刘洋说。年少时,学校组织到哈尔滨烈士陵园祭扫,那是他第一次了解到汪雅臣将军的故事。2008年,30岁的他入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教研室前辈的带领下首次参与烈士遗首保护工作中,“烽火岁月,为了守护家园,汪雅臣将军的一生定格在短暂的30岁,能成为守护英烈遗首团队的一员,我深感责任的重大。”他说。

刘洋介绍,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文献,历经上百次科学实验、不断调整保存液配方,不仅有效解决了烈士遗首冬季冻伤等问题,还掌握了因不同季节需要“一年多次换液”到如今“一年一次换液”的技术。虽然有关经验不断累积、技术已经成熟,但对待遗首保护工作,刘洋和团队成员们始终保持敬畏与严谨,这也是教研室传承至今的传统。

已经70岁的老实验员史之茂是学校第一批参与烈士遗首保护工作的老师之一。“几十年过去,团队的初心与信念从未改变,那就是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烈士遗首。”他说。

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风雨兼程,80年砥砺前行,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赵炜明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宣传和阐释东北抗联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夯实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代人,39年接力守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这种坚守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激励着广大师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和伟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北抗联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昭示。赵炜明表示,要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深化对这一精神的研究阐释,推动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实践等各领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忠诚底色愈加鲜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9月04日第三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