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正文
 
龙江中医讲坛举办第59讲 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培训
2018-12-11 15:40  

 

 

 

由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列培训讲座组成的龙江中医讲坛第59讲,日前在主楼求真讲堂举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我校的8位专家先后作专题培训讲座,吸引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高度关注,数场讲座现场均一座难求、气氛热烈。副校长王喜军主持讲座。我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各层次支持人选参加培训。     

 

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科学家、系统药代动力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凌研究员作题为《如何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首场讲座。他简要介绍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及资助总体情况、近两年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申报及资助情况,重点讲解如何选题,如何获取申报的重要信息以及如何做好课题申报准备工作。他强调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是创新性强、理论或实践意义大、可行性强、基础雄厚、标书撰写一流。     

 

在题为《浅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讲座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晓新从“NSFC的评审原则和资助格局”“申请受理和评审流程简介”“如何撰写申请书”等方面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要点。他强调:“一个优秀的项目申请应该做到‘雅俗共赏’,让内行感觉深刻,即研究现状了解清楚、分析问题准确到位,让外行看得明白,要做到内容清晰、方法具体、语言表达明白易懂。”     

 

王喜军教授作题为《基于“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谈国自然项目表述撰写及申报》的讲座。他以“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为例,从立项依据及课题设计、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简介等方面详细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撰写以及申报流程。     

 

在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生科技高度的“敲门砖”》的讲座中,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吴效科教授以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生殖代谢的中西医结合干预这一研究领域为例,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多中心合作等方面介绍了自己在2003年至2018年期间的科研工作历程以及临床研究项目,重点讲解在科研方面培养年轻人的三大目标。     

 

我校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刘树民教授以《基于“自噬、肠道菌群”热点问题谈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的撰写》为题,从“结合中标的国家基金标书谈‘自噬’相关问题和心得”“谈‘肠道菌群’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思路”两方面作阐释。他强调选好题是基金申请的关键,选题应该突出创新和亮点,把握国际前沿热点,从中挖掘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校护理学院副院长邹伟教授作题为《基于针刺抗脑出血急性脑损伤作用机制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体会》的讲座。他重点讲解了对理论依据、实验方案、研究基础应阐述的内容及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关系,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的区别,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可行性分析撰写时的区别等内容。     

 

我校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修红教授以《结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浅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撰写及申报》为题作讲座。她结合实例,从申报代码、选题、项目名称、立项依据撰写、立项依据撰写的注意问题、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我校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谢宁教授以《结合“给予藏象理论防治AD”的研究工作谈国自然课题申报的体会》为题作讲座。他以基于“肾藏精”藏象理论探讨地黄饮子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不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例,详细讲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本概况,以及选题、研究内容和指标选择、课题延续性等方面内容。     

 

12月7日,我校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会在求真讲堂举行。     

王喜军作动员讲话。他总结过去一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强调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意义。他希望全校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认真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并为之坚持不懈,积极踊跃地参与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实现自身学术发展的突破。同时,他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好本单位的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为申报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切实推动我校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张贺在会上介绍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时间节点、项目申报的新变化以及组织申报要求。     

供稿/摄影:李博宇  编辑:常滨毓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