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正文
 
我校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结果获得优秀
2018-10-15 14:54  

科技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127号)。《通知》指出,2011年立项的2个项目、2013年立项的184个项目,5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130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其中由我校匡海学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No.2013CB531800)验收结果为“优秀”,是中医药领域唯一一个“优秀”项目。     

该项目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No.2006CB504708)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内部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经过五年的研究,在匡海学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一是发现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效应规律,阐明中药药味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即“中药(包括中药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与味。中药的五味是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化合物)对机体物质代谢或物质代谢组合影响的总结与分类,个体中药的药味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具有个体中药的特殊性。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化合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为特征的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或副作用发生的一类生物学效应。对机体能量代谢呈促进作用的中药具温热性,呈抑制作用的中药具寒凉性,对机体的能量代谢无显著影响的中药具平性。测定中药对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可评价归属其寒热药性”,并基本阐明中药四性(气)与五味的关系。     

——二是构建了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药味科学内涵进行科学解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新方法,包括充实和完善了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将中医传统性味评价方法,对植物神经系统、能量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流变学等影响的研究方法,现代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基于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中药寒(凉)、热(温)药性归属的评价体系以及系列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发现与评价技术与方法。依此解析了16味具有利水功效中药的性味的科学内涵和各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证明“中药寒热药性可以通过宏观的正常或寒热动物模型实验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转录组学)等研究方法予以测定;中药一味一性(气),一药内部X味Y性(Y≤X);药性(气)具有非线性加合性;中药性味的物质基础是可拆分、可组合的,中药药性可随物质基础的组成改变而变化。”丰富、深化了对中药性味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三是阐明了16种利水中药功效的科学内涵,明确了中药-药味拆分组分-药味-功效-药理作用的相关性,发现部分新的药理作用;初步揭示了利水中药归经的规律和科学内涵,为临床遣药组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从麻黄、车前子、牵牛子、知母、桑白皮等中发现具有重要功效和应用价值的中药性味拆分组分,基本阐明其化学组成、化学结构以及作用机理,为研制出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创新药物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项目由我校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中科院大连物化所、辽宁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同承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共发表SCI 11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2篇(科普文章4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2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7人次,省级科学技术(自然类)二等奖7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6人次;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供稿:药学院  编辑:常滨毓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