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龙江最美人物”(教师)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主任、中医妇科学教研室主任冯晓玲教授荣获“龙江最美人物”(教师)称号。主办方给她的颁奖词是:“医者情系苍生,德艺传承天下。你用一颗仁心,悬壶济世,守护生命尊严;你用一颗爱心,春风化雨,培育医学栋梁。耕耘杏林春暖,浇灌桃李飘香。”她的患者和学生们说,冯老师温婉端庄的外表与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有很大的反差,但无论外在还是内在的她,都是美的,美就美在她对患者、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
严师之爱,必须站在学术前沿
冯晓玲1992年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5年来,始终工作在临床、教学一线。多年来,她为学校历届本科学生讲授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课程,并培养了63名硕士研究生和 9名博士研究生。
冯晓玲的学生们都很“怕”她。因为她对学习的要求标准很高,达不到标准或试图偷懒耍滑的学生,一定会被严厉批评。
在课堂上,她是严谨的老师,用心备好每一堂课,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授课结束后,她会跟学生交流听课感受,征询大家遇到的问题,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
冯晓玲带教研究生时,有一个坚持多年、雷打不动的“固定节目”,就是每周三的晚上,她会带学生一起学习妇科领域最新的英文文献。每次由一名学生做翻译及准备相关资料,然后冯晓玲为大家进行专业讲解,在对前沿信息进行学习吸收的过程中,也寻找对学校相关临床研究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除了专业领域的学习提升,这个“固定节目”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学生们的英文水平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因为如果不提前做好专业词汇准备的话,很可能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什么,所以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学生们说,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慢慢地自己尝到了甜头,也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这是冯晓玲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探索,她认为,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学业上她是让学生感到很“怕”的严师,但学生说,在生活中,冯老师是他们的“妈妈”和“女神”。每个学生都跟老师回家吃过饭,冯晓玲还经常自己在家做好饭菜带去给学生吃。担心自己的学生只顾学业耽误了人生大事,她还会张罗着为她们介绍对象。这个时候,她把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对于老师的“严”与“爱”,冯晓玲说,她的理解是,“要以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正因为如此,每当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们会主动向她倾诉,而她也总是耐心跟他们讲道理,分析利弊,帮助解决困难。
几年前,一位研究生觉得学医枯燥乏味,辛苦又很难得到回报,向冯晓玲提出想放弃学业跟随家人去经商。冯晓玲反复帮这名学生分析人生的得失与规划,苦口婆心劝导她重拾对学业的信心。她对学生说,“知识的价值是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要忘记自己最初选择医学这个专业时的理想,只要坚持,付出和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在她的鼓励下,这名学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妇科医生。她说,现在的工作让自己觉得充实和幸福,终于懂得了老师当初告诉她的坚守学业的意义和价值,她很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
言传身教,“医生就是要奉献的”
“当医生就是要奉献的”,这句话,她的学生、年轻医生陈璐听冯晓玲说了无数遍,于是自己也从心里把这句话看做“理所当然”了。“每当有年轻医生或学生因为辛苦、因为不被患者理解而对医疗职业有所抱怨或打退堂鼓时,冯老师都会说这句话。”陈璐说,冯晓玲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于“奉献”的理解,这样的“身教”让她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冯晓玲每周有4天出诊,医院上午的出诊时间到11点半结束,下午的出诊时间是4点半结束,但她每次中午都要延长到12点半甚至更晚,晚上也常常是到7点多钟。经常是站起来要走,但是看到有等了半天的患者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尤其是年长的患者或者从外地赶来的患者,她就又停下来,说:“把这个患者看完吧,我晚吃一会儿饭不要紧。”在这样经常性的超时工作习惯下,她每年的门诊患者量达到1.5万余人次。
“老师的电话从不关机,不管几点打电话,哪怕是后半夜两三点钟,如果病房的值班医生或患者有什么紧急情况想找她,电话拔通后她都会立刻接起来,并且迅速思路清晰地指导我们该怎么做。”陈璐说。这种“时刻在线”的状态折射出的,正是冯晓玲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和认真负责。
待人以诚,时刻温暖患者的心
记者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病房中看到正在查房的冯晓玲,走到每一个病床前,她都会习惯性地拉起患者的手,笑盈盈地与她们交流。患者说,她们平常都很盼望冯主任查房,她医术好,病情讲解简洁清晰又耐心,就像亲人一样可亲、可信,看到她就会觉得特别安心。一次,一位60岁左右的患者突发子宫大出血,需要紧急做手术,在送患者前往手术室以及术前准备的过程中,冯晓玲一直紧紧握着病床上患者的手,柔声安慰,稳定病人的情绪。康复后的患者专门写来感谢信,她说,冯晓玲紧握的手中传递的温暖和力量,让她永生难忘。而冯晓玲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看到这个年龄的患者,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自然而然就那么做了。
年轻医生匡洪影一直保存着几份手术记录的底稿,那是她刚做临床工作时写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是冯晓玲做的修改。年轻医生因为没有经验,手术记录往往写得不得要领,冯晓玲就耐心地逐字逐句地帮其修改。“这让我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进一步加深了对手术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一直珍藏着这些记录,提醒自己也要努力成为冯老师这样的好医生。”匡洪影说,对于科里新来的年轻医生,冯晓玲总是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临床技能,并不断提醒和督促他们多学多练,不断进步。
作为中医妇科学教研室主任,冯晓玲也十分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多次组织集体备课,备课后进行试讲,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悉心指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冯晓玲主持教学课题及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任教以来,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4部为国家统编教材。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最美’人物,我算不上,但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愿倾尽全力,做一名好医生、好老师。”冯晓玲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