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助力“北药”全产业链开发
2019-03-05 16:40  

 

黑龙江省北药产业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目前还处在产业链中下游,存在开发层次不够、资源分散、规模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亟需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作为省内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立足中医药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努力为北药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智力和科技支撑。  

摸清资源底数,为北药生态农业“筑基”

道地药材种植是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方向之一,而药材种植又有着与普通农作物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学校于2003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中药材GAP研究中心,开创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模式。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龙胆、防风和五味子三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研究”和“黑龙江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建立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全省建立了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指导各地农民按GAP要求规范种植道地中药材。同时,通过开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及质量提升系统研究,建立基于药用植物生物学的药材最佳采收期研究方法,提高“北药”的品质和产量。学校还承担国家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黑龙江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该省中药原料药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市场信息、药材质量信息等,为政策制定和市场分析提供依据;同时向全省各地生产者提供药材生产技术服务、质量检测服务和商品信息服务等,促进全省药材生产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植物病害是制约中药由野生到大规模种植的关键因素。该校副校长王喜军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项目“人工种植龙胆等药用植物斑枯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创建中药防治与生态因子组合的无公害防治技术,解决了斑枯病导致药材大面积绝产无药可用、化学防治导致农残超标而药材不可用的双重难题,使中药资源持续发展实现无公害的生态目标。此技术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通过在5个龙胆基地的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面摸清黑龙江省中药资源分布情况和数量,2018年,学校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黑龙江省普查工作,组建25个普查队,奔赴省内36个县(区)普查点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同时对全区域内栽培情况市场流通情况和民间传统用药知识进行全面走访调查,获取数据和影像资料。目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已调查野外样地900余个,样方套5000多个;调查栽培基地100余个;采集标本4000余份;拍摄照片20多万张,初步掌握现阶段黑龙江省野生重点品种的资源状况和人工栽培总体情况。  

学校还积极参与国家药典药材和黑龙江省地方药材的标准制定。该校党委书记王福学牵头成立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全省北药产业战略规划研究,为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北药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基础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打造技术平台,为北药企业腾飞“添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有教育部北药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等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设备总值达3.45亿元。学校中药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位于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学校科研团队首创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已成为国际中药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在该领域处国际领先地位。  

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和中医药学科优势,学校积极构建生物医药学科群,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创建东北三省唯一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实验室),积极建设新药研发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基地和中药临床研究基地等,为提升黑龙江省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和保障龙江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为“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投入480万元设立学校中药健康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与企业合作开发肝脾康、排石饮液、前列闭尔通、珍芪降糖胶囊、刺丹冲剂、脑供养含片、龙牙肝泰、香砂养胃颗粒、消炎利胆片等品种20多个;完成延参健胃胶囊、刺玫果系列产品、消渴停胶囊、三参丹颗粒等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对葵花牌护肝片等地方名优中成药进行了二次开发,积极开展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为企业在经典名方基础上研发黄芪桂枝五物汤等12个方剂的产业化项目。  

推进模式创新,为北药产业链延伸“开路”

2018年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黑龙江省清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签署共建“中国北药园”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学校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共同建设涵盖中药生态农业、中医药养生养老及旅游文化产业、特产药材深加工及商业流通体系的北药科技园——中国北药园。  

“黑龙江中国北药园”于2018年3月入选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的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项目单位”,是黑龙江省两个入选项目之一,全国共有73家单位入选。该项目以学校的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基础,拟通过道地中药材生产与开发全产业链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现代中药生态农业、五味子等北药加工业及中药商业流通业、大森林中医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大森林天然药用植物旅游业协调发展,实现林业经济转型和进步,引导林业职工从事新业态,吸引农工返乡就业,与清河林业局合作,在清河林业局大古洞河流域的村屯及林场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打造依托中医药文化的医养旅游风情小镇。  

“中国北药园”是学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使“北药”产业与医疗、养老、大健康产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良性互动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学校还在哈南建设占地40万平方米、规划设置1万张养老养护床位的医养结合项目;与企业合作创建医养结合的三级甲等利民医院;与七台河市、庆安县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从北药开发、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向开展密切的校地、校企合作。  

“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重构北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王喜军认为,探索并创建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的商业模式,是在新时代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所在。  

拓展全球视野,为推动北药走向世界“布局”

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科技报国的情怀出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开放式的办学和科研思路,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丝路带”建设,推动龙江中医药事业和北药产业走向世界。  

学校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于2004年创办“中俄生物医药论坛”,已连续举办15届。两校在多年合作基础上于2016年发起成立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并得到中俄两国72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加盟,构建了两国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以及企业间合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平台,中俄合作开展的新药研发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学校还探索建立中俄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办中俄中西医结合学院及中俄中西医结合医院。  

学校与美国中药联商会在旧金山合作创办美国分校,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分校的首届学生今年毕业,为中药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学校还积极利用在英国创办的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创办的全球首家传统医学研究院、在匈牙利承办的两国政府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以及“中俄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宣传推广北药的资源和研发优势,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产业合作。(常滨毓 杨志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9年3月4日 六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