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主页  学校要闻  院部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专题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思想政治  学生活动  对外交流  人物风采  图说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兼容并蓄 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实践
2017-12-15 16:01  

中西医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发生机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中西医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异,仅仅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衡量中医是行不通的。中医现代化应借鉴现代文明,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特点。我们应用辩证眼光看待中医,认识中医魅力,挖掘中医潜力。  

在原汁原味传承的同时,也要用历史和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医,客观地认识其历史和时代价值,强化中医自信、文化自觉和传承自强。  

中医药学是古代的哲学和科学的集合体,它不但具有医学属性,同时还蕴含着人文、科学和艺术的属性,是德、道、术的统一,是复杂性科学。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技术及养生保健思想和方法的医学体系,它以生物学为基础,与多学科相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自然科学,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中医药学的发展从内部看,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是动因;从外部看,现实需求、时代呼唤也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现代科技引领下,大力加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实现中医药健康辨识、检测、评价和干预的客观化、数字化和标准化,积极探索中医药与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保健与医疗网络,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兼容并蓄,是构建现代特色的中医药学的必由之路。  

辩证看待中西医差异

中西医形成初期,两种医学受到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东方文化从整体、宏观上归纳,西方文化从微观入手着眼实证分析。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础,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西医学以元素轮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成的、可分的,解剖、分解、还原成是其研究途径。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不同,其思维方法有根本不同。一般说,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综合,西医重分析;中医重功能,西医重形质;中医重下向因果链,即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对局部的制约,西医重上向因果链,即从局部出发,强调局部是整体的基础。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思维,形成了医学还原论。它打破了古代的整体水平研究,开始把人体分解,向部分及微观深入,方法上冲破了直观、模糊、思辨等局限,开始应用分解方法、还原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冲破了古代单纯依靠临床经验总结的局限,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经验医学转向实验医学。中医思维方式是传统的系统论思维,形成了现有的中医系统观,即整体观、联系观、稳态观和自组织观等,在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联系观指导下的矛盾调节,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等。  

总之,中西医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发生机制、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动力源泉和还原观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中西医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异,仅仅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衡量中医是行不通的。中医现代化应借鉴现代文明,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特点。我们应用辩证眼光看待中医,认识中医魅力,挖掘中医潜力,发展中医,形成现代医学观。  

培养人才 以中医思维为主导

中医的兴衰,中医教育担负着神圣历史使命。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中医专业课和理论课与西医相关课程并驾开设,仅在课时上中医略占优势,学生同时要接受中西医两套医学理念、思维方法和医疗技术,表面看有利于让学生全面掌握中西医知识,但实质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仅仅接触到了知识体系中的启蒙思想和逻辑认知中的基础训练,系统知识体系和逻辑判断推理及主动索取知识完善自有知识体系的推理学习能力还没有很好建立,这时便出现性质不同、体系各异的两套知识系统,会使学生产生知识结构错乱,认知迷茫,对所学知识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厌烦情绪。  

中医院校课程设计应该如何改革,我们认为:  

一是要用中医思维办好中医教育,要从中医特点出发,牢固树立中医姓“中”的思想,从中医出发,回到中医。  

二是要主动迎接新事物、新科技、新思想给中医发展带来的契机。回顾中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每次中医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中医人怀着兼容并包之心,主动面对现实,解决面临的困惑,完善自身的过程,因此,现代中医教育要有更广阔的胸怀,主动接纳人类一切成果为我所用。  

三是要解决中医传承发展和中医教育的问题,要以中医为首,借鉴吸收西医及现代科学的营养,主动发展中医,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成果丰富发展中医,而不是把中医放在西医从属地位,作为西医的补充和民族医学知识的简单解读和知识传播。  

四是要建设一支信中医、懂中医和爱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皆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中医院校不但要出中医国医大师,更要出中医教育专家,只有这样,中医复兴之路才为时不远。  

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其博大精深的理论、穿越时空的思想、简便验廉的技术和厚德仁爱的医德,是中华智慧先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要怀有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和传承之意。在原汁原味传承的同时,也要用历史和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医,客观地认识其历史和时代价值,强化中医自信、文化自觉和传承自强。  

站在时代前沿,回望古老的中医,我们为祖先的智慧感到欣慰和荣耀。发展必以创新为动力,传承必以扬弃为先导,在与时俱进中丰富中医思想,同时要以我为主,中医为要,吸收一切科技成果发展中医的现代诊疗技术,防止、遏制中医思维弱化、学术异化、技术退化和评价西化等不利于中医发展的现象发生,在保持特色,在坚持中医原貌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  

用中华文化引领中医药发展

当前正值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医药学,面对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与科技转型的重要阶段,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处理好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树立发展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治疗手段、评价体系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保健,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等构成了中医坚实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中国文化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中体验、参悟、直观观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内省、推导、重价值的思维模式。要挖掘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资源中的构成要素,从中医药文化的本源、中医药临床疗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传承发展和对外交流等出发,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实践。  

我们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实现科学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中医药学虽然已有几千年发展应用历史,但要被全世界认识理解,发挥医疗和文化作用,还要走出国门,加强宣传。中医药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中医药学交流,以文化引路,以中医药技术示人,以学术研讨、中医药产品推介、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形式开展全方位交流和合作,同时要加快中医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让中医造福人类健康。(傅文第)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